山西人的霍州面塑、忻州面塑和绛州面塑

山西人的霍州面塑、忻州面塑和绛州面塑

山西民间有个风俗,那就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他喜庆之日,均要捏制面塑以示庆贺。这些面塑,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家庭妇女之手。

这些面塑大都造型夸张、简练、质朴,民间和地方特色明显。

后来,山西面塑延续到城市,艺人灵巧的双手,捏制出精细的、生动的、有故事情节的、有文化内涵的纯观赏意义的面塑艺术品。

山西面塑主要分为霍州面塑、忻州面塑和绛州面塑。

霍州面塑:当地人称为“羊羔儿馍”。羊含有吉祥之意。每逢节日来临,巧手的农妇便按当地习俗捏小猫、小狗、小虎、鸭、鱼、蛙、葡萄、“佛手”、“满堂红”、“巧公巧母”等面塑作品,以预示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发家致富,和睦友爱。霍州面塑造型质朴,不多修饰,着色通常仅用品红点彩。

忻州面塑:流行于忻州一带。由于春节期间要敬神蒸供,节前把和好的面团捏制成“佛手”、石榴、莲花、桃子、菊花、马蹄等各种形状的供物,通称它为“花馍"。忻州花馍,中间往往加入红枣,既有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备受欢迎。

当地还有一种大型供品为“枣山”。这种枣山以面卷红枣组成等腰三角形,角顶往往塑一层如意图案,在上面再加上面塑的“小元宝”三个到五个,同时还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枣山蒸出后可以用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间艺术品。

绛州面塑,由于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称之为“花馍”。在绛州城乡,大部分家庭妇女都会捏制花馍,而且普遍都会捏制多种普通的造型,由于是自做自用,尽管水平不一,并不影响食用,久而久之,一些家庭妇女熟能生巧,花馍的捏制水平便能不断提高。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