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境内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知多少(2)
安顺市位于贵州西部,境内有世界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及龙宫风景区。这里普遍流行地戏,这是一种头戴面具并在平地上表演的地方剧种。演员均为男性,一般为20余人。演出地戏的人群主要是屯堡人,他们是明代调北征南时屯军的后裔,有自己的独特习俗。境内的少数民族有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等,主要分布在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镇宁、关岭两县的布依族普遍建造石头房:石头砌墙,石板盖顶。
除了檩条和橡皮用木料以外,整座房屋全用石头建成。石头房造型美观,工艺精湛。这些地区的布依族男子个个都是石头建筑的匠师。在镇宁县,不仅农村普遍建石头房,就是县城,石头房也随处可见。石头建筑具有就地取材、造价低廉、舒适耐用、冬暖夏凉、隔音性好等优点。
镇宁、关岭等地布依族妇女服饰的特点为上衣下裙,上装多为大领衣,有部分为大襟式,布料均为蜡染。已婚妇女还有戴假壳的习俗。安顺蜡染驰名中外,其制作工序为:先在白布上画好蜡染的图案。画时,要把蜡煮化成蜡水,用蜡笔蜡刀蘸着蜡水顺着花纹填画,待蜡水干后放入染缸浸染。染成后,再将蜡煮融化,花纹现出,便成蜡染布。蜡染图案以花草和几何图案为主。用蜡染布制作的提包、窗帘、台布、床单等,古朴高雅,畅销海内外。“花江狗肉”是贵州名菜,也是省内外各地狗肉店竞相打出的招牌。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苗岭山脉向湘桂丘陵盆地过渡地段,州境内山地纵横,峰峦连绵,沟壑遍布,苗岭山脉横亘自治州中部,全州地势西高东低。西部、西北部及中部大部分地区海拔较高,高原地貔明显;东部及东南部海拔较低,多为低山河谷盆地。自治州内水系发达,有清水江、湃阳河、都柳江三大干流,分别汇入长江、珠江水系。全州辖l市15县,人口以苗族最多,其次为汉族、侗族。
聚居在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依山为寨,聚族而居。这里有雷山西江和三穗寨头大寨的“千户苗寨”。苗族人民喜食酸辣味汤菜,家家户户都有酸菜、酸汤和酸辣椒。“酸汤鱼”是享誉各地的风味名菜。苗族的传统菜肴还有香茅草烧鱼、腌鱼等。节日或走亲访友,糯米饭不仅是必备的礼物,又是丰收吉祥的象征。黔东南苗族服饰,男装简朴,女装繁华。清水江、都柳江两岸妇女的盛装衣裙,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色。黔东南州境内,规模较大的苗族传统节日集会有“芦笙会”、“爬坡节”、“吃新节”、“龙船节”、“苗年”等,节日集会中的主要内容有跳芦笙、踩鼓、斗牛、赛马、游方(青年男女娱乐、社交、择偶活动)等。
台江县苗族的方白(反排)木鼓舞原是苗族先辈部落祭祀性舞蹈,舞姿古朴粗犷、豪迈奔放。舞时用头、颈、腰、腿、手、脚一齐摆动,全身用力,表现出苗族人民剽悍、热情、豪放的性格。曾多次出国表演,被誉为“东方迪斯科”。
黔东南州是侗族的聚居地,鼓楼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是村民社交娱乐的场所和聚众议事的会堂。几乎每个侗寨都建有一座鼓楼。鼓楼成了侗族村寨或族姓的形象标志。建于远离村寨的溪河上的风雨桥,也是侗族建筑艺术中的瑰宝。无乐器伴奏、无人指挥的多声部合唱——侗族大歌蜚声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