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礼仪之争是一次什么样的争论?

明代大礼仪之争是一次什么样的争论?

明代大礼仪之争是嘉靖年间围绕着当时“继统”与“继嗣”的礼仪形式的争论。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死,无子,由内阁首辅杨廷和草拟遗诏,立兴献王朱祐杭的长子朱厚熄(武宗堂弟)为皇帝,是为明世宗,年号嘉靖。

明代大礼仪之争

世宗继位之初,下令礼官议其生父兴献王尊号。以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为首的朝臣依据汉定陶王、宋濮王之子分别嗣汉成帝、宋仁宗位的旧例,主张尊孝宗朱祐樘(武宗之父)为皇考,朱祐杭为皇叔考。

而观政进士张璁、南京刑部主事桂萼等下层官吏迎合上意,议尊朱祐杭为皇考。这样既可使大明统系承继不断,又可保全皇帝的父子恩情。

他们的论据是:汉定陶王子和宋濮王的儿子是预立为嗣、先养于宫中的,而当今陛下则与此不同。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嘉靖三年(1524年)四月,张璁等人的主张得到采纳。朝臣二百余人跪于左顺门前力争,激怒世宗,下狱者一百三十四人,廷杖而死者十六人。张璁也取代了杨廷和成为内阁首辅。

大礼议的发生和较长时间的持续,就在于身为皇帝的明世宗暂时并未拥有全部的皇权。换言之,大礼议是明代皇权由明武宗流向明世宗的必要路径,也是恢复明代政治秩序的必要步骤。

明世宗在大礼议中一步步的胜利和杨廷和集团一步步的失败,其实就是明世宗皇权一点点地获得和明代政治秩序一步步地恢复。

在杨廷和集团的败灭过程中,新生力量在迅速成长。在大礼议中,张璁等人与杨廷和集团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既赢得了明世宗的敬重,又加深了双方的了解,使明世宗发现了自己所要依靠的真正力量。

到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钦定大礼,标志着明代皇权从武宗完全流向世宗。大礼议拉开了明代改革的序幕,杨廷和集团的彻底垮台和张璁等“大礼新贵”的崛起使清除弊政成为可能,嘉靖政治也因此进入全方位的变革创新时代。

所以说,这一事件对嘉靖朝政治影响很大。它不是简单的礼仪之争,而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是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旧阁权集团与新进士大夫的较量以及新皇权与旧阁权冲突的交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