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常是什么意思,三纲五常到底指的是什么?

纲常是什么意思,三纲五常到底指的是什么?

“纲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指的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道德标准,即所谓“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一、“三纲”的说法

三纲

“三纲”的说法是从汉代开始的,最早出现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孔子、孟子、荀子虽然都论述了君臣、父子、夫妻等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但都没有讲过“三纲”。

而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说在君臣、父子和夫妻三对伦理关系中,君、父和夫分别处于主导地位,也就是说臣子要遵从君主,儿子要遵从父亲,妻子要遵从丈夫。

到了宋朝,这种观点得到了强化,发展出臣子、儿子、妻子要对君主、父亲和丈夫绝对服从的思想。

“三纲”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等级关系不断强化的表现。

二、“五常”的形成

五常

与“三纲”关系密切的就是“五常”,“三纲”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伦理关系,而“五常”是道德的准则,“三纲五常”构成了儒家和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常”也可解释为封建宗法社会中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五伦。

而仁、义、礼、智、信从一开始就被儒家所强调,在孔子的学说中都可以见到,是儒家一直传承的道德标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