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吸取了什么历史教训、有何影响?

杯酒释兵权吸取了什么历史教训、有何影响?

北宋王朝建立不久,宋太祖与功臣们在御花园饮酒,宋太祖突然表示:功臣们手握重兵,难免有一日不会象自己夺北周孤儿寡妇天下那样,黄袍加身,夺他赵家的天下。

功臣们惊慌失措,跪求可生之途。宋太祖乃道出他的真心话:“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于是,重臣宿将纷纷奏称疾病缠身,交出了掌握的军队。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是在经过天下分崩离析的五代之后建立起赵宋王朝的。他见过几多武人跋扈割据称雄之事,心中对武人的疑忌,乃是当时现实情况所造成。

在这种固有的成见支配下,他削弱武人的权力和地位,是可以理解的明智之举。

但是,凡事过度则否,太祖的侄子侄孙们将其所订的心法不断“发扬光大”,极端强化了封建专制皇权,在皇权的铁腕控制下,行使着重文抑武的政策,武人被排挤到最低限度,不但在中央无权发言,即在地方,也无法主持地方之政。

于是,从宋代开始,歧视武职的风气开始弥漫,并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宋代在控制军队、排挤武人上有一整套办法。

宋代实行养兵政策,募人为兵,把社会上的不安定分子全养在国家军队中,变破坏力量为可用力量,以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宋代军队分四种:禁军,厢军,乡军,蕃军。厢军是各州镇兵,乡兵和蕃兵由壮丁组成,分别在内地和边区维护治安,犹如乡村警察一般。

宋代军队的主体构成是禁军,大都驻防京师。由“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辖。长官分别称为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还有副都指挥使及都虞候等职。

一旦有战事发生,三衙无权擅自调动军队,调动军队的虎符掌握在枢密院长官手中,由皇帝临时委派将领,统率临时由枢密院调拨的兵士奔赴疆场。

杨家将故事中有一段说杨六郎奉圣旨去镇守三关,而潘仁美却通过关节,拨给他一些老弱兵卒。这反映了当时军训和军令两权分离的实际情形。

另外,出驻外地的部分禁军则采用“更戍法”。驻防边地的称“驻泊军”,由兵马都总管统辖。内地的称“屯驻军”,由兵马钤辖、都监统领。更戍法规定;兵士定期轮换驻防,以期造成将不知兵,兵不识将,兵将脱离的状况,防止中唐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

这一系列措施,虽说对皇权的稳固起了很大作用,但同时却使得北宋军力不振,安内有余,攘外不足,与辽、西夏屡战屡败,最后,被金人轻易地攻进了东京汴梁城,徽,钦二宗白旗高悬,带着一大批宗子宗妇,文臣武将,乖乖地做了金人的俘虏。

南宋初年禁军主力为御前五军:中军宿卫京师,而由张俊、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分统前,后、左、右四军,驻防边地。在这种军制下,将领兵士长期相处,互相熟悉,统帅对将士的长短优劣了然于心,可据情运用,将士对统帅信赖有加,严守帅令,这就使战斗力大增,从而出现了比撼山还难的岳家军。

但是,军队姓岳不姓赵,正犯着赵官家的心病,深怕大将权重,自己的皇位坐不牢,于是就将韩世忠、岳飞等升任枢密正、副使,将其军权除去,使军队复姓赵。

至于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姓不姓赵那就不多管了。大将们留下的军队设“统制御前军马”率领,军饷另由总管掌管,军队不得自筹,这样,即使有军队叛变,没有粮草,饿也会饿死他们的。

赵宋王朝对军队的防范严密之至,由此而带来的是军队腐败,缺乏战斗力,结果导致他族一步步入侵,赵宋王朝也一步步地走向灭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