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的意思是:君子不用水做镜子,而用人来做镜子。
这句话出自《墨子•非攻》,不用水而用人作为镜子,是因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意思是:用水当镜子只能照见自己的容貌,但是把人当镜子,通过别人来审视、考察自己,就可以知道自己哪里是好的,哪里是不好的。
墨子的这种观点在唐太宗和魏徵两个人的身上得到了体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对魏徵的评价。
魏徵是唐朝名臣,很受唐太宗重视。他常常劝谏唐太宗不要做错事,有时候还因为话说得太激烈让唐太宗生气,但唐太宗仍旧愿意采纳他的意见。
魏徵死后,唐太宗很悲伤,他说:“用铜当镜子,可以帮人把衣帽整理整齐;把历史当作镜子,可以明白兴衰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明白得失。我经常保有这三面镜子来防止自己做错事。现在魏徵去世了,就丢了一面镜子啊!”
《旧唐书•魏徵传》:(太宗)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李世民与魏徵二人树立了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典范,他二人互相成就,李世民善于纳谏,从善如流,知过能改,开创了“贞观之治”。魏徵直言进谏,敢于逆龙鳞,为后代官员树立了榜样。他们联合上演了一出君臣共治天下的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