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将说大话叫做“吹牛”而不是吹马或吹猪

为何将说大话叫做“吹牛”而不是吹马或吹猪

牛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始终有勤恳、忠诚等美德,很多形容美好、积极向上的词汇中,都有“牛”字的存在。比如“牛气冲天”、“牛人”等。

鲁迅先生曾经将自己比喻为“孺子牛”,以表明自己的做人原则。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忠厚老实的动物,怎么却与说大话这种贬义词汇联系在了一起呢?

说大话叫做吹牛

据专家考证,“吹牛(皮)”一词起源于我国的黄河上游一带。黄河在流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省境内时,水流湍急、滩险浪恶,很难行舟。旧时行江过河都以木制船只为主,这种船不易操纵,而且经常被撞坏。

在水上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黄河上游沿岸的人们为了解决渡河运输的难题,就想出了以皮筏代舟的办法。

直至20世纪50年代之前,该地区的重要运输工具仍然是以皮筏为主。皮筏子有羊皮的,也有牛皮的,用的时候,往里面吹气,扎好口后,作为渡河的工具,把小筏子连在一起,可以成为大筏子,大筏子连在一起,可以承载数千斤的重物过河。

在古代,人们没有打气筒之类的东西,为了能给皮筏充气,只能用嘴像吹气球一样吹气。由于羊皮袋的体积稍小,所以可以用嘴直接吹起,但能够吹起的人往往也是那些体格非常健壮、肺活量很大的人。

而牛皮袋子相对于羊皮袋而言,体积过大,即使肺活量大的人也不一定能够吹得起来。因此,在黄河上游一带,如果有人说他可以吹起牛皮袋,则会被认为是在说大话。

后来,当地居民在不耐烦别人的夸口行为时,往往会对他说:“有本事就到黄河边上吹牛皮好了。”时间一长,“吹牛(皮)”一词便逐渐成为说大话的代名词了。

另外还有一个不可考说法,说是过去的屠夫在杀猪宰羊时,血放完了以后,会在猪、羊的腿上靠近蹄子处割开一个小口,用一根铁条插进去捅一捅,然后把嘴凑上去使劲往里吹气,直到猪、羊全身都膨胀起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剥皮更加方便,用刀轻轻一拉,皮就会自己裂开,这叫“吹猪(皮)”或“吹羊(皮)”。以此类推,如果用这种方法对付牛,就叫“吹牛(皮)”。

但是,具体在宰牛的时候,屠夫极少用这种方法,因为牛体形庞大,皮又很坚韧,皮下脂肪又少,要把整头牛吹胀起来,非常人所能为,所以如果有人说他能吹起牛皮,那他一定就是在说大话了。

不过,在一些地方方言中,“吹牛”还有其他的意思。比如在云南方言里,“吹牛”就是聊天、拉家常的意思,与说大话完全无关。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