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童婚现象和陪送嫁妆的习俗

印度的童婚现象和陪送嫁妆的习俗

印度的童婚举世闻名,即使在当代它也仍在一些偏僻农村地区流行着。在每年四、五月举行的阿柯特节期间,众多在父母怀抱中的幼儿即与别家的娃娃举行了婚礼。

这种婚姻自然要经过媒妁之言和父母之命,最后举行正式的结婚仪式。娃娃们的婚礼亦与成年人的婚礼一样,三、四岁的儿童被打扮得整整齐齐,在大人们的指点下进行绕圣火三圈,戴项链和手镯等仪式。还不会走路的婴儿则被放在一个金属制的大把盘里,完成各项婚礼仪式。

印度的童婚现象

举行婚礼后的小夫妻并不马上生活在一起,女孩仍然回到自己父母家中,直到十一、二岁时才正式和自己的小丈夫圆房。

1978年,印度中央立法院曾经修改了有关法律,明确禁止童婚,把男女婚龄分别提高为21岁和18岁,但要想一下子改变这在印度延续了三千多年的传统习俗又谈何容易,之所以如此,有宗教和经济上的原因,如有的人认为,政府制定的法律可以变来变去,但童婚却是印度教经典所提倡的,而宗教经典是永恒的。

也有的人是从经济角度考虑这一问题,因为童婚是廉价的,而长大以后,一个女孩的嫁妆费用常常使女方家庭难以负担。

像童婚习俗一样,印度的陪送嫁妆的习俗也是举世闻名。按照印度的传统习俗,女子出嫁时需要一份象样的嫁妆。嫁妆丰厚与否,决定着女子在丈夫家的地位与待遇。倘若嫁妆不能满足夫家的要求,新娘过门以后将备受虐待,甚至被活活烧死。

嫁妆习俗在印度由来已久。在古代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中,就有关于嫁妆的描绘。最初嫁妆习俗只在信奉印度教的高种姓中流行,陪送嫁妆是女方父母对自己女儿表示疼爱的一种方式。

父母在女儿结婚时给一笔嫁妆,一方面是对她婚后生活的经济援助,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女儿在婆家的地位,使她得到婆家一家大小的敬重。

但是,这种陪送嫁妆的风俗却在印度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不成文的制度,从高等种姓传到低等种姓,又从印度教扩展到锡克教、耆那教等其他宗教阶层,使嫁妆制度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风尚。

在一般印度人家庭,要是生了女孩子那算是倒了霉了。因为按照习惯,如在青春期到来之前没能把女儿嫁出去就被认为是很不正常了。而如果在嫁女儿的同时拿不出嫁妆,就只好把女儿嫁给不那么体面的家庭,这也就意味着女儿在婆家将受到轻视和欺侮,甚至还可能酿成杀身之祸。因此做父母的要为女儿出嫁之事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准备足够的嫁妆。

古代的嫁妆是牛、马、象,甚至是奴隶,现在的嫁妆可以是钱,也可以是住房、家俱、汽车等各种实物。总之,不管女方多么贫穷,嫁女时都须陪送嫁妆。

女儿多的家庭感到嫁妆制度是压在他们头上的一座大山,因陪送嫁妆而负债累累的人比比皆是,因拿不出足够的嫁妆而在婆家横遭迫害,或在婚后男方家无止境地向女方家索取嫁妆,以至妇女被烧死、被谋杀或自杀的现象每年都有发生。

印度政府曾多次下令禁止嫁妆,正式颁布了一项《禁止嫁妆法》,明确以法令形式禁止嫁妆恶习,又发布了一项严厉惩罚索要嫁妆行为的法令,规定直接或间接索要嫁妆者为犯罪行为,要处以六个月至二年的徒刑,但由于嫁妆习俗在印度延续了几千年,因此这种现象至今仍是屡禁不止,很难一下子消除。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