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的起源问题,秧歌的表演形式及其社会意义

秧歌的起源问题,秧歌的表演形式及其社会意义

在农村,秧歌是春节期间一项备受老百姓喜欢的表演,因为表演时非常热闹,所以被称为“闹秧歌”

按照习惯,很多乡村、城镇在腊月就开始组织本村、本镇爱好秧歌的人们排练,到了正月初十以后,正式表演就开始了,当然,表演的高潮是在元宵节。

一、秧歌的起源问题

关于秧歌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秧歌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它是一种迎神驱邪的祭祀仪式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的吉庆仪式。

有人说秧歌是插秧耕田时唱的歌,与古代祈求农神带来丰收的颂歌有关,所以叫“秧歌”。

也有人说,秧歌也叫“阳歌”,是喜迎阳气复苏,大地春回的歌舞。不管它的起源如何,秧歌由祈福仪式发展为娱乐活动这一特点是明显的。

二、秧歌的表演形式及其社会意义

1、秧歌一般要化装表演

每到元宵节前后,各村就组织村民进行化装秧歌表演。由村民充当的“演员”们,穿着花花绿绿的演出服,腰间系着彩带,有的还带着一些道具,如假人、旱船、担子等,进行表演。

秧歌队的队长叫“伞头”,他穿着便装,一手举着一把伞,一手拿着一个响环。

在伞头的带领下,“演员”们跟着乐队的节奏扭着秧歌前进,整支队伍浩浩荡荡,充满生气。

2、秧歌要挨门挨户地到村里各家演出

秧歌队进到谁家的院子,谁家就要上香、放鞭炮,捧出烟酒糖果招待。据说,香和鞭炮是为了接神,烟酒糖果则是为秧歌队接风。

通常,伞头要根据各家的情况,即兴编出一些幽默、吉利的秧歌词,引来观众的喝彩。

人们认为,秧歌队在谁家闹秧歌,谁家的日子就会红火一年。当一家家拜完年后,秧歌队还要到村里的庙前演出,叫做拜庙。

3、秧歌主要是老年人的最爱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村社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工作,即使春节回家,到初八以后也要结束休假,重新外出工作了。

缺少了年轻人的参与,秧歌不如从前红火了,有些地方甚至不再闹秧歌了。

不过,近年来,为了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各地地方政府鼓励街道、企业组织秧歌表演,丰富节日生活。

与传统秧歌表演不同的是,这些秧歌往往在城市的广场、公园或庙会上进行表演,演员和观众缺少交流和联系。虽然如此,但是对传承民族文化来说,这也是一种积极的方法。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