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起源和“年”概念的历史变迁

春节的起源和“年”概念的历史变迁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称:“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12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才被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比如,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

到了公元前104年,西汉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阔、邓平等人制定了《太初历》,将孟春正月改为岁首,后来,人们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慢慢地形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阴历(即夏历,又称农历)。因此,落下阔也被人们称为“春节老人”。

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1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当时,中国国民党曾试图废除春节,但不被中国人接受,后以失败告终。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

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所以把公历的元月1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把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