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都茅台镇市井百俗

酒都茅台镇市井百俗

拥有一万多居民的茅台镇,有三分之一的镇民从事酿酒业,余皆经营工业、商贸、水陆运输、手工作坊等行业。

农贸市场集中在赤水河边的一条大街,临河的店肆,不少是贵州各地常见的吊脚楼。被誉为黔北四大名镇之一的茅台,至今仍保持着天天赶场的习惯。

不过,与江南水乡城镇那种在晨曦之中赶早市不同,这里还保留着古老的“日中为市”。

酒都茅台镇市井百俗

近午时分,先是隔河的村民,背着白菜、萝卜、芹菜,过渡赶场来了。接着,远道山民背着柑桔、洋芋、山货,扛着甘蔗、竹子、木头来了。于是,古镇热闹起来了。

在鳞次柿比的店肆中,最多的是小百货店。它们几乎全是清一色的“前店后屋”,好多还是近年间新开张的夫妻店、母女店。尽管有些店铺的门面很小,但那扇既是橱窗,又当柜台,使从店铺前走过的行人,只要驻脚看一眼那靠墙的货架,便可找到自己所需的商品。

于是,他们无须进店便可成交了。对于那些身背竹篓而又急于回家的村民来说,这真是再便当不过了。

店堂再小,店家也得划出一角室地,摆上几条板凳和一盘“北京火炉”。那些头缥白布帕,背着沉重山货,赶了几十里路的山民,卖过东西,巴不得有个地方歇歇脚。

于是,他们三三两两进了店,围炉一坐,沽几两烧酒,秤半斤下酒的花生米,连喝带聊,再打听打听镇上的新闻和行情,委实痛快。未了,他们买些婆娘、孩子要的肥皂、糖果、鞋袜、衣料一类的东西,道别而归。

这天,沿江大街正巧有一家新商店开张营业。商店最迷信财神菩萨和最多忌讳。按照传统习惯,每有新店开张,店堂内外,张灯结彩,贴满“财源茂盛达三江,生意兴隆通四海”,“日进千箱宝,时招万里财”、“开业大吉”、“万张鸿发”一类的吉庆对联,再加上吹打奏乐,鞭炮连夭,人来客往,把半条街都给喧腾起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