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是一本怎样的书?

《管子》是一本怎样的书?

《管子》是记录管仲思想、言论的总集。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人,他在中国历史上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管仲辅佐齐桓公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全面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策略,被齐恒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执政四十年,齐国大治,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

管仲死后,他的继承者和学生在临淄的稷下学宫将其生前言论编撰成书。原书564篇,除去重复的478篇,实为86篇。刘向编定86篇,后亡佚10篇,故今本《管子》仅76篇。

全书16万言,为《论语》的十倍,《老子》的三十多倍,为最宏伟的中国先秦单本学术论著。《汉书•艺文志》列入道家类,《隋书•经籍志》改列法家类。

司马迁说自己撰写《史记》时,曾“渎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其书世多有之”。足见《管子》成书之早,流传之广。

《管子》的政治思想以顺民心、利民生为原则,在历史上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管仲认为,想使国家富强、社稷安定,必须先得民心。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同君能够爱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为国家出力。

如何既使百姓富足安乐,国家又有足够的财力呢?管仲在书里提出一系列的办法,如开发山林、开发盐业、铁业,发展渔业,以此增加财源。发展商业,取天下物产,互相交易,从中收税,这样国家财力自然就增多了。

《管子》的经济思想是很超前的,就当时条件来说,是很精湛而有洞见的。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即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额。

他把国家赋税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制性的,一种是自愿性的。强制性的,除了土地税之外,还有房屋税、牲畜税、人头税、果木税等。对于这种强制性的税,管仲认为应当尽量少征或免征。因为这些强制性赋税有一定的负面效应。

那么,国家应该征收什么样的赋税来充实府库财力,以满足国家机器的各项开支呢?管仲认为,最好的赋税形式,是让民众只负担“见予之所形,不见夺之理”的间接税:也就是说,这种税收可以让百姓看到国家给予他们的好处,而看不到国家拿走的部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