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讲述了什么道理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讲述了什么道理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意思是:最正直的东西看上去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看上去可能是粗糙笨拙的,最善于辩论的人,却像木讷而不善于讲话的人一样。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最完美的好像有缺陷一样,但是用起来却没有任何毛病。最圆满的东西,好像还有空缺,但是它的作用却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像是弯曲的;最巧妙的像是笨拙的;最优秀的口才像是不善言辞一样。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等成语都来自这句话,而这句话要说明的道理,也可以,用“大巧若拙”来概括。

老子总是很重视事物的正反两面,巧妙和笨拙等词语表达的都是相反的意思,而老子恰恰认为最完美的、最精妙的东西看起来可能是相反的样子。

这说明事物和人外在的样子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内在的特点,而最完美的东西总是内在的完美,并不表现出来,所以,看起来是不完美的。

老子的这种思想表达了一种对人格品质的追求,就是说拥有出色的能力、高尚的品德,却不到处张扬,而是谦虚内敛,看起来普通,但却能发挥真正的作用,这样的人格,才能被看作是最好的。

老子的这种思想也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后来常用大巧若拙来赞美看起来粗糙笨拙而内涵精妙的艺术作品。大智若愚则可以形容有大智慧但并不张扬的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