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的姓名和种姓制度

印度人的姓名和种姓制度

一、印度人的姓名

印度人的姓名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如桑贾伊•甘地,“桑贾伊”是名,“甘地”是家族姓氏。

婆罗门常用姓氏:夏尔玛(sharma)、提维迪(trivedi)、威亚斯(vyas)、潘迪特(pandit)等。

刹帝利常用姓氏:塔卡尔(thakker)、拉吉普特( rajput)、辛格(singh)、塔阔尔(thakor)、沃尔玛(verma)等。

吠舍常用姓氏:古普塔(gupta)、默迪(modi)、色斯(seth)、甘地(gandhi)、沙(shah)、嘎加尔( ghaggar)、高尔(goal)等。

首陀罗常用姓氏:安贝达尔(ambedkar)、苏兰基( solanki)、恰马尔(chamar)、纳伊(nayi)、洛哈(lohar)等。

印度人的姓名和种姓制度

二、印度人的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的等级在社会地位、权力、职业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从姓氏上可以简单区分这四个等级。

第一等级的婆罗门社会地位最高,主要是僧侣、神职人员,担任宗教和精神领袖,对经典有解释权和传授权。

第二等级是刹帝利,主要是行政贵族或军事贵族,包括国王、武士、军人等。

第三等级吠舍是中下阶层,包括商人、手工业者、农名、平民等,在政治上没有特权。

第四等级首陀罗是被征服的原住民,只能当仆役、奴隶或者从事下贱的工作。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人,这类人被称为“不可接触之人”,也称为贱民,这些人只能从事扫厕所、收拾尸体、宰杀牲口等最卑贱的工作,社会地位最低。

三、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

种姓是世袭的,也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决定了一生的命运,他的社会地位终身难改。一般来说,不同种姓间的交往有严格的限制,禁止通婚,甚至不能相互接触、吃饭。种姓制度融进了印度教规之中,并且成为其核心内容。

印度教宣扬业报和轮回转生学说,即今生的高低贵贱,都是前世行为的结果,今生的行为又会影响来世,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种姓制度有严格细致的划分,不仅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也影响着印度教徒的方方面面,一个人的工作、婚丧嫁娶,乃至交友、吃穿都有所限定,当然种姓制度也维护了印度社会的稳定。

不过,现在的印度虽然种姓制度依旧存在,也极大约束了印度人,但是印度社会开始鼓励低种姓甚至贱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成为社会精英,一个很好的例子,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是茶摊贩之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