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朝时代的“古道驼铃”与“海上丝绸之路”(2)
蒙古人还在疆域范围内使用纸币(交子)和阿拉伯数字,并使之传播到世界各处。而对货币的广泛使用和数字化管理是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从民族特点来看,这与蒙古帝国兴起之初技术落后、没有文化优越感的包袱相关。
蒙元时代之前,中国、波斯和阿拉伯国家都是文化和技术发达的地区,尽管彼此之间有商贸往来,但各自文化的传统藩篱也有阻碍新技术和新观念传播的作用,自由贸易、外交豁免权等只在个别区域存在,是蒙古帝国予以推广使之构成了现代世界体系的基础。
元朝时,不仅海上丝绸之路繁忙,在陆路贸易方面,元朝与世界各地的交易同样发达。据裴哥罗梯《通商指南》记载,从金帐(钦察)汗国的塔纳(苏联罗斯托夫南,顿河河口南岸)有商路通到中国。这条路虽然艰难,但对旅行者和商贩来说是有安全保障的。陆路上元朝通过钦察汗国与今克里米亚和欧洲各国建立贸易关系;通过伊利汗国与阿拉伯国家建立贸易关系。
元朝的货币大量流到西北的钦察汗国、伊利汗国。这两个汗国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在统治,与我国元朝在经济上、文化上联系十分密切。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元朝派到伊利汗国的丞相孛罗,帮助汗国采用元朝的钞法,发行纸币,通行全国。伊儿汗不赛因时期(1317—1335),大汗不断派使臣到中国来朝贡,有时一年之中达五次之多。元朝与伊利汗国的亲密关系,加强了中国与伊朗、阿拉伯各地的经济联系。
马祖常的《河湟书事二首》其二:“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首诗记载了元朝与今伊朗地区的贸易关系。在呼和浩特郊区坝口子和武川,曾先后发现有波斯(今伊朗)的银币与金币,这些货币是经过当时“丝绸北路”的“居延大道”通商贸易而带来的。这条大道西连天山,东经阴山而达科尔沁草原,是一条联系元朝北部边疆的捷径。
元朝与欧洲的陆路贸易也非常发达。14世纪上半叶,塔纳城的商业相继操纵在热纳亚和威尼斯商人手中,许多欧洲商人从这里出发,经过金帐汗国,来到中国进行贸易。月即别汗时期的金帐汗国都城别儿哥萨莱,是沟通中西方经济和文化联系的“国际性”都市。考古工作者在金帐汗国故址发现了许多中国商品,如在萨拉托夫附近乌维克村找到的中国式丝织对襟衫,在别儿哥萨莱发掘出有汉字铭文的铜镜。当时在这些城市里居住着大量从各国来的商人,欧洲商人不用亲自到中国来,就能买到中国的丝织品。
海上千帆竞逐,陆上驼铃叮当,这就是当时元朝时贸易繁忙的景象。所以,元朝就成为西方人梦寐以求的黄金之国。虽然,仅仅经历了百年的辉煌,但它不仅用铁蹄踏翻了国家之间的藩篱,更用贸易沟通了中西。如果说前者是带有野蛮意味的翻土,后者就是播种,它撒下的自由贸易的种子,若干年后终于成长为资本主义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