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为什么叫稼轩居士,兼谈他的名作《摸鱼
辛弃疾,初字坦夫,后来改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十一日,卒于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
辛弃疾晚年故居遗址位于上汾公路潜山县稼轩乡瓜山脚下,所以辛弃疾被称为“稼轩居士”。
辛弃疾小的时候,他的祖父辛赞就带着他登高望远,指点着被金兵侵占的大好河山,希望他将来能继承祖父没有完成的志向,抗击金兵,报仇雪恨。
辛赞甚至还带着辛弃疾和他的部下一起两次到达燕山,观察抗金的地理形势。
祖父这种言传身教,使得幼小的辛弃疾很早就在心里种下了对金朝的深仇大恨,树立了有朝一日一定要赶走金兵、恢复中原的远大目标。
因此,出身书香仕宦世家的辛弃疾,尽管从小就博览群书,胸罗万卷,但并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据说,辛弃疾还有一个外号,人称“青兕”,就是说他长得高大魁梧,像犀牛那样威猛善斗。
辛弃疾的一生,仕途坎坷,几起几落,壮志难酬。他常常在词中抒发他的那种身世之感,例如这首《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从表面上看是典型的怨妇词,甚至可以说是弃妇词。词中将陈皇后、杨贵妃、赵飞燕三个典故叠加,辛弃疾当时的“弃妇”心态昭然可见。
在这里,辛弃疾其实是以“弃妇”自喻:就算我有陈阿娇、杨贵妃、赵飞燕那样的美貌,可是向皇帝邀宠抛媚眼的女人实在是太多了。
越是美貌越是得宠的女子,越是容易遭到别人的嫉妒甚至陷害,再美的女子,也有被冷落甚至被迫害的时候,终究有香消玉殒、化为尘土的那一天。
在这里,辛弃疾显然是将自己的满腹经纶比喻成绝代佳人的美貌——越有才,可能越会遭人排挤。
辛弃疾的词,气势恢宏,善于将散文的笔法运用到词中,即“以文为词”,沿着苏轼开创的豪放一脉词风创作,对南宋后期词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