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到篆书,中国汉字的早期形态

从甲骨文到篆书,中国汉字的早期形态

甲骨文,大篆、小篆,钟鼎文等文字形体,可以归属一类,我们估且认为它们是中国汉字的早期形态。

甲骨文是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成形文字。甲骨文的字体有些是象形字,有些则很繁难,类似籀文,有些与钟鼎文相近。在结构上长短、大小略有差异。笔法有肥笔、有瘦笔、有圆笔、有方笔,以方笔居多。

大篆,又叫籀文。许慎在《说文解字》序言中说:

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是周宣王叫名为籀的史官所创造的书体,故称“籀文”。

大篆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甲骨文里面有很多和大篆相同或近似的字体,这就是大篆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痕迹,大篆十五篇早已遗失,但《石鼓文》的书体确是未变小篆以前的文字,属于大篆的体系。

小篆,是从大篆演变而来,改大篆为小篆的有三人,即李斯、赵高、胡毋敬,即简化了大篆的繁缛,号称“玉筋篆”,秦始皇的玉玺上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即是李斯写的,其他如泰山刻石、郁琊台刻石都出于李斯手笔。

“篆尚婉而通”,李斯小篆便有“婉通”的特点,并具有摹形写意会神的特色,结体行次整齐又有端庄之美,可以说李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书法家。

篆书一直流传,但不如其他书体广泛。李斯之后,汉代有篆书碑文流传,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袁安碑》、《袁敞碑》,二碑似出一人手笔,直接继承秦篆,严谨工整,结体宽博,更显遒丽丰腴之美。

宋辽金元明时期工篆书者寥寥,唯金之党怀英、元之赵孟颗、明之李东阳差强人意,但不足以成家。至清代,尤其是乾嘉学派,强调考据,多研究金石之学,篆书名家辈出,最著名者是邓石如、杨沂孙、吴熙载、吴昌硕等人。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

吾尝谓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鉴师。使人自证自悟,皆有广大神力,以为教化主。天下有识者当自知之。可谓个中人说个中话,对邓石如给予了极其崇高的评价。

应当说,欲学篆书者必须从文字学入手,应当先反复学习揣摩《说文解字》。所谓法度就是规则,就是字形的基本结构。首先是不能写错,因此必须对部首精熟,使之没有任何字形结构的障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