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诗作《登飞来峰》赏析

王安石诗作《登飞来峰》赏析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的代表诗作,当时的他刚刚结束了在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的工作,到杭州飞来峰游览,写下了这首诗: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个时候的王安石才三十来岁,他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放眼眺望四周,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油然而生。

“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为八尺,千“寻”当然是泛指塔的高度了。

听说站在这么高的塔尖上,每天鸡叫的时候就能看到太阳升起。虽然身处高峰,脚下厚厚的浮云遮住了他的视线,但他丝毫不感到遗憾,更不会感到恐惧,因为只要能穿透浮云,到达山峰的最高处,就能看到云破日出,再厚的浮云也阻挡不了旭日高升的辉煌灿烂。

表面上看,这应该是一首写景的诗,但王安石并没有一句描写飞来峰的实景,只是借登高望远来抒发他的议论。

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于“浮云”一词。浮云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尤其在高山之巅时,脚下的浮云流动会营造出朦胧的景象.

但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浮云往往还有另外一层象征的涵义——太阳象征君王,浮云则比喻那些遮蔽君王慧眼的奸佞小人。

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诗中也用过这样的象征意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也是暗讽小人在朝,左右了君王的判断,蒙蔽了君王的视野,导致忠贞贤良之士被排斥甚至被谗害,令人心生忧虑。

与李白这种较为悲凉低沉的哀叹不同,诗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出王安石不惧奸人、不怕陷害的勇气和胆识——只要你的见识达到了应有的高度,你就能够不被“浮云”所遮蔽,不会为错误的观念所控制,而能凭借自己积蓄的智慧和力量,拨开“浮云”,迎接日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