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民族地区的“跳米花神”习俗(2)

安顺民族地区的“跳米花神”习俗(2)

地戏还有一个傩戏里尤其突出的部分,即独树一帜的地戏面具。跳地戏时,面具不像其他傩戏那样戴在脸上,而是顶在头上。面具下面用黑纱遮住跳傩者的脸,演员透过黑的纱观看外界,和一般傩戏演员通过面具上挖空的眼洞看外界有别。面具被顶在头上,使角色显得更加高大,更加气字轩昂、威风显赫。据说,地戏把面具顶在头上还很有一番讲究呢,因为这面具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神灵,表达了对傩神的虔诚的敬畏。

地戏的唱腔高儿而嘹亮,尾声拖得很长,往往由众人合唱尾声,形成奇特的大合唱。演出时只需一鼓一锣,无需其他乐器。击鼓者多为老汉。在锣鼓声中跳地戏的唱词常伴着声嘶力竭的呐喊,浴血奋战是每场地戏必有的壮观场面。在空旷平地演地戏,观众在广场四周围观,或从山坡、树梢、屋顶上向下观看。

跳地戏全为当地乡民的业余演出,极少不事农活而仅靠跳神谋生的,因此地戏没有专业演员。乡民世代相传,往往老祖宗是跳米花神的拿手,子孙也多能在跳地戏时露一手担任主要角色。乡民跳神,有如神灵附身,很快就进入角色。观众也不是旁观者,往往和跳傩者同时进入角色情绪变化的氛围中,看到精采处,也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同声高唱而不能自己。

像所有滩戏一样,地戏面具在平时均作神灵祭祀。跳地戏前,所有面具都封存在特制的箱里。当跳傩需取出箱里面具时,要隆重举行“开箱”仪式。跳摊完毕,把面具又郑重其事的地放入箱中,名曰“封箱”,其仪式隆重不逊于“开箱”。这“开箱”和“封箱”的仪式往往在村寨的庙堂里进行。若乡村无大寺庙,则在村头寨尾的土地庙进行。

关于安顺地区的“跳米花神”——地戏,在国内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这是明、清时代中央王朝官兵大批自中原进驻黔地边陲,奉命在当地屯田驻守时,这些官兵把内地中原传统的古代军旅征战誓师、演武,祭祀中的傩舞礼仪和黔地民间巫术信仰相结合而衍变成一种叫“军傩”的傩种。

1992年在贵州安顺曾开过“首届中国军傩研讨会”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但也有学者认为“军傩”之称不确,认为地戏不宜用军傩代称。学术上的百家争鸣自当应互相尊重,共同探讨。不过,地戏表演征战武打的壮烈场面,的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