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科举制发展的历史过程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科举制发展的历史过程

科举制始于隋朝,唐代得到完善并被后世沿用,它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下面我们介绍一下科举制发展的历史过程。

魏晋以来,均以“九品中正制”选拔、任用人才,由此导致门阀士族垄断朝政。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士族,故在开皇末年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铨举,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隋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

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因此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中。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主要有八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

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

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如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

制举不常举行,取人极少,不占重要地位。武周时,还创立了武举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制和誊录法,防止徇私。

宋以后均用儒家经义取士。明清两朝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规定八股文的格式,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等书的解释为依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废除。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史上选举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改变了以往门阀土族把持选举的弊端,重才学而轻门第,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科举制将选举权集中到中央政府的吏部,也削弱了地方的土族势力。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