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是谁的观点?

“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是谁的观点?

“性善论”是孟子关于人性道德的学说,也是其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主张道德品质是人与生俱来的,并不是后天习得或外界强加的,人应该通过后天的修养保持善的本性。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共同的先天本性,就是“不忍之人心”或“恻隐之心”。

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又举例说:如果有人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和同情的心理。

这种心理,并不是因为想讨好孩子的父母,不是想在乡邻亲友中获取好名声,也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是完全发自人天生的本性。这就是“不忍人之心”或“恻隐之心”。

此外,孟子还认为人生来就有的本性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再加上“恻隐之心”,共四种天生而来的本性之“心”。

孟子从人的这四种“心”出发论述人性本善,认为人的基本道德品质仁、义、礼、智就是从人的四种“心”中生发出来的,也就是说这四种基本道德品质就是上述四种“心”。

孟子认为这四种“心”是与生俱来的本性。也就是说仁义礼智这些道德品质,也是人生来就有的,并不是后天外界强加的,只不过人没有想过罢了。

这就是《三字经》中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还认为,人和禽兽的差别在于有无道德,如果没有上述四种“心”,没有仁义道德就不能算作是人。

人性本善,但是有的人却做不到善,孟子认为这是后天没有好好修养而使善被掩盖了。

他认为人要通过后天的修养,减少自己的欲望来保持善,如果违背了道德伦理就要反思过错,恢复善的本性。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也就是说,四种“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所以概括为四端。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