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正名”,孔子的“正名”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正名”,孔子的“正名”是什么意思?

“正名”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主要是关于政治和社会制度、秩序的内容。

孔子认为春秋是“礼坏乐崩”的时代,臣子杀害君主,儿子忤逆父亲,兄弟相互攻击,周代的礼乐制度面临崩溃。

在此背景下,孔子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

孔子的正名

因此,当他的弟子子路问他,卫国国君让您治理国家,您会先做什么呢?孔子回答:“那一定是正名了吧!”

所谓“正名”,就是说“名”要与其内容、实质相符合。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主要有君主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

孔子提出正名实际上是要让人们的行为符合周代的礼乐制度,恢复周代的道德规范、礼节仪式,重新树立对君主的尊崇。

孔子认为通过正名、恢复周礼才能使天下安定,使国家、社会得到良好的治理,使人们的行为符合规范,这也就是他所讲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正名是要让“礼乐兴”而“刑罚中”,“礼乐”指周代的礼仪制度,可以理解为礼仪规范,道德秩序,恢复周礼也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

即让君、臣、父、子等有着一定社会关系上的名分的人,履行他们的职责和义务,从而使“名”符合“实”,提倡周代礼仪制度,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礼仪、规范,最终使社会和谐稳定,就是孔子提出正名和恢复周礼的最终目的。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