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的“忠”和“恕”是什么?

孔子提出的“忠”和“恕”是什么?

“忠”和“恕”是孔子提出的能让人做到“仁”的具体的、简单的方法。

从积极的方面说,孔子讲:“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孔子提出的忠和恕

也就是说,当自己有某些需求时,要想到别人也会有这种需求需要得到满足,能够推己及人,就是做到仁的方法。

在满足自己的同时也满足别人的需求,这也就是孔子所讲的“忠”。而“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是从消极的方面讲仁,即是说当自己不愿意被怎样对待,要由自己想到他人也不愿意这样,自己就不会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恕”。

将忠恕综合起来,就是做到仁的方法,即忠恕之道,实际上也是做到孔子所说的“爱人”。而冯友兰讲“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

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也就是说,仁义和忠恕在孔子的思想中是紧密联系的,要做到仁,也就要做到忠、恕和义。

朱熹曾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忠恕”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还将忠作为天道,将恕作为人道,而恕是对忠的践行。

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观点,在他们的理解中,“忠”是天赋的道德,是天理,是“以不偏不倚的中正态度居心,对人对物全然的感受”,而“恕”是人的道德的体现,是推己及人的同情之心。

热门文章